近來沉迷在輕巧 Olympus E-P2 的世界內,冷落了体績寵大的 Nikon D70s,結果她竟然記憶卡插糟出問題了,看來是時候要送修進廠.....
那就快快去修好她,我還是要再 Post 多一遍關終 Olympus E-P2 的東東!
轉貼自 euyoung's soliloquy 的: 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 - Olympus E-P1(十五)終曲(多圖)
關於E-P1,我從未想過我會寫了這麼多的文章。原本我大約只想寫個8篇左右,沒想到使用這台相機一段時間,加上有一些材料陸陸續續進來,有一些新的想法想要放進去,就這樣幾乎是無止盡的延伸到了15篇。這十四篇文章以來,我想該說的都差不多說了,該驗證的新功能也驗證了,最後一篇文章,我想重新談起:「為什麼是E-P1?」
我等了E-P1很久。
對於挑選的系統來說,我蠻喜歡輕便型的系統或者是相機,所以當初我挑選的是Pentax DSLR - *ist Ds,後來我離開了,因為Olympus,因為Kodak CCD,因為那些針對數位優化的Zuiko DIgital Lens。
這幾年來,我也使用了Ricoh GR DIgital,那是一台很方便的小型相機,後來也陸陸續續入手了一些經典的底片小相機。總有一個心底的聲音想讓我擺脫這些笨重的機器,只要好好走走看看就好。使用龐大的數位單眼相機跟輕便型小相機,在這兩種類型的相機中切換,我往往會陷入了:
「哎呀!我要去歐洲念書了,還是帶大單眼去旅行吧!畢竟這是難得的經歷。」
「嗚嗚,我的腰好痛,還是帶GRD出門就好了啦!小相機拍起來也不賴阿!」
就像這樣的,我永遠都在「要不要帶單眼出門」&「自助旅行數天後身體的疲勞」之間反覆。
有那麼一天,Micro 4/3出現了,Olympus那個在Photokina展出的初期模型,那樣古典的造型就這樣虜獲了我的心。我所想像中的Micro 4/3,是擁有過去4/3系統一般的高水準鏡頭,卻大幅的減輕了體積跟重量,是一台旅行跟品嚐生活好用,重要時刻又不失信賴度的小型輕量化系統。。我終究對它期望還是太高了一些。英文網站DP Review在這台相機的測試中提過:「E-P1,E-P1,一台理性告訴你要忍耐,感性卻會讓你忍不住買下去的相機。」(當然我有潤過,但原文意思就差不多是這樣。)
我自己的解讀是這樣的:「理性的層面上,我會知道E-P1有哪些是先天存在的缺陷,可是情感上我卻會因為E-P1本身的輕便屬性而買下手,盡力克服那些缺陷而對於E-P1帶來輕便、貼近生活這些優點感到滿足。」Olympus E-P1以官方來推廣的口號是:「Digital PEN」當初PEN系列的設計者米谷美久先生為設計PEN提出一個新的概念「第二台相機」。
「第二台相機」這個概念延伸出來的是:他要為擁有徠卡相機的人設計第二台相機,希望設計出來的相機可以擁有近似徠卡的快門感覺,但更為重要的,必須是毫不妥協的光學品質。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一台相機普遍都超過20000日圓,而PEN設計之時則是以6000日圓的標準,一般人也買得起的標準。輕便、高質素、普羅大眾也要能買得起用的起,這是PEN相機的由來。就某種程度來說,E-P1也算是做到了這些面相,當然也沒有全然滿足過去的精神。
E-P1的確做到的減輕重量與體積,達到的輕便的目的;在畫質上也比一般的數位相機來的好,比起數位單眼相機也不算遜色。但其實E-P1是一個數位時代下的折衷方案,因為體積上的考量而需要利用數位修正影像,因此在周邊的畫質下降的比較快,造成畫質上的影響。(不過這倒是不只有E-P1這樣,整個Micro 4/3系統的「鏡頭」都這樣,程度差異而已。)E-P1也確然透過Live View這個功能,將近似數位相機的介面放到E-P1上,讓大眾都非常容易使用。但鏡頭的外觀質感也略微降低,在先前的文章內我有提過比較容易掉漆。
E-P1就是這麼一個透過理性分析,你會猶豫不前,想著:「這樣,還要買嗎?」可是卻是在親自拿起相機拍照後,心裡面發出一個聲音說:「好,我要買!」(好吧,那是我自己的聲音,因為我實在沒辦法長期拿大相機旅行。)E-P1發售到現在也五個月了,我相信我講的這些已經很多人提過了。「跨越世代的典雅新曙光」,我用這句話來形容E-P1,也是這十五篇文章的標題。這可不是隨便取一個富麗堂皇的標題騙你進來看而已。
E-P1有很多特性,第一個特性就是剛剛提到的繼承過往的PEN精神,而PEN至今已經經過了半世紀,五十年了。對於E-P1我為什麼這麼強調那些老時代的東西,除了50年的歷史外,E-P1也可以讓我們手上的那些老鏡頭再次重生。不管你是擁有長輩留下的Nikon AI鏡頭,或者是蘇聯的L39鏡頭,甚至是塵封好久的16mm電影鏡頭,都可以在E-P1上面再次應用。其他系統大可以轉接一些老鏡頭,但對各家老鏡頭支援如此廣的,Micro 4/3是數位系統上的第一次。真的要說我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大概就是承先啟後吧!
E-P1也不是只有能夠針對老骨頭友善支援而已,對於21世紀才發展的Zuiko Digital這群有活力的年輕鏡頭群也同樣支援寬廣。而未來Micro 4/3仍有一段路要走,還有自己的系統要開創,還有許多要整合。跨越時代,承襲原本的經典初衷,也開創出新世代的曙光。在使用E-P1的時候,我同時也使用GRD3,兩個一起放在包包裡面也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但大多數的時候,我還是不自覺的就先拿起E-P1拍照。「為什麼?」我說不上來,GRD3當然很好用,拍起來也確實是不錯,可是就是沒有E-P1來的趣味,也那麼有彈性。
回來台灣以後那一個月,幾乎是台北、台中、嘉義、高雄、台南到處跑。看到熟悉的城市,或者是另外一個陌生的角落,用GRD3看的角度是隨意的,輕鬆的,像呼吸一般的不自覺拿起相機去拍攝。而E-P1不是說就不輕鬆隨意,而是在這樣輕便隨手的特質上,你又會想的更多。而那些想的更多的面向,則是比較靠近使用單眼相機的特性。
想著說什麼時候要用什麼鏡頭,到底該不該換超廣角Lumix 7-14mm呢?還是說就帶著17mm去逛街?想著什麼時候用色彩濾鏡的觀點去拍照,一下子用猛烈的普普藝術風,一下子又是柔和的光影變化,一下子又是街上游移的野犬粗顆粒。一邊斟酌著那些老鏡頭不同的調性、散景、那些以前不那麼精確的鏡頭特質,然後才去更換,才去描繪這個世界。更多的時候,是這些樂趣通通結合在一起,你既是在享受記錄生活的當下,也是在享受輕鬆無負擔的拍照,更是在享受這些多采多姿的想法激盪。
我一點都不想為E-P1粉飾太平,但是我也不能跟你說我對E-P1毫無熱情(沒熱情還寫15篇文章),面對Olympus E-P2,我講的也沒多留情面。Olympus E-P1、E-P2、Panasonic GF1這三台機器,或許到這篇文章你可能也會問,我要怎麼選?Olympus E-P系列跟Panasonic GF1恰好是類似的輕便定位,但功能卻巧妙的區隔開來,今天放在我面前選,還真的難分軒輊。老實說我不知道。
一個有防手振,另一個就沒有。
一個錄影有限制6分鐘,另一個就沒有限制。
一個錄影有雙聲道,另一個就單聲道。
一個搭配的餅乾鏡畫質差一點,另外一個就好一些光圈也大一級。
一個人機介面普通些,另一個就親和大眾更多。
一個有些設定很切合「攝影」的習慣,另一個就多給了更便利的場景模式。
一個色彩管理極佳,一個就略差一些。(要舉例還有很多...)
找出你最需要的點,再去下手會是我的建議。
這世界上沒有那種機器:「妙蛙種子!就是你最強了!就決定是你了!」而你最終如果選擇了E-P系列這邊,面對E-P1/E-P2又是什麼狀況?E-P2對我來說,大概就是一台E-P1.1吧。E-P2可以說才是我心中真正的E-P1,因為95%的功能類似,多提供了兩個濾鏡、一個i-Enhance色彩、一個自動追焦,還有一個EVF電子觀景窗。如果你預算有限制,大多數的時候都利用LCD來取景,濾鏡跟EVF來說並不是很重要,這時候選擇E-P1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如果你預算的限制不是那麼大,也很迫切的需要EVF,那麼E-P2會是比較好的選擇,畢竟它看起來比較像真正的E-P1。重點在於不管你選擇哪台機器,你一樣都體會的到這些Micro 4/3獨有的魅力。
你知道使用Micro 4/3最迷人的吸引力是什麼嗎?
或許是輕便讓你願意帶出門吧?
或許是Live View跟親善易使用的使用介面吧?
或許是那些濾鏡帶來的生活變化吧?
或許是從體驗那些比你年紀要大上不少的鏡頭滋味吧?
也或許,這些理由都是。
終其一生,我們不見得能成為大攝影家。
但是我們永遠都可以。
永遠都可以探索新鮮的世界、記錄熟悉的生活、那些永遠純粹而簡單的快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