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月 12, 2018

一月的書

總結一下一月的書,共看了十二本,因為楊照那幾本都是百多頁的薄書,所以看得快,取巧指數高,少少虚榮但求自己快慰。一月閱畢的書為:
樂園的復歸?
池上日記
不懂神話只好看祼體了啊!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尚書、詩經、左傳、論語、墨子、莊子、孟子、老子、荀子
還沒看過楊照其他作品,只是讀了幾本「解讀」形式的,發覺他總是站在讀者立場思考,設身處地盡可能以淺白易明的句子述說,竭盡所能表達明白,很有親和力,令人愉快。
順便也談談自己看過的一些作家看法:
蔣勳的冩法平舖直敘,用字優雅,總是悠悠的在說故事,平靜的,有一種脫俗的高度,只不過覺得他字句𥚃少了點風趣,有那麼一丁點類似教科書,當然他的有聲書是無敵的。
吳祥輝雖然已經六十多,卻依舊「憤青」,永不妥協,思維邏輯清晰,不愛轉彎抹角,總是快人快語,自律、有原則,充滿動感,還有一點幽默風趣呢。
謝哲青的書我都看過了,他很年輕,對世界充滿好奇,看著他的文字,思緒跟隨他到處去開拓探索,是一種享受。有時候會用一些對我來說相對深奧的詞彙,覺得他在賣弄似的。(哲青鐵粉別打我)
舒國治的書只看過一本遊記,帶有文言文味道的寫法,很強烈的「文學作者的主觀偏見,知識分子常擺脱不掉的傲慢。」剛好和我八字相冲。
看過詹宏志的《旅行與讀書》,是一種上了岸的讀書人+商人的退休心境,是一種歷盡世事曾經滄海的睿智,是一種鉛華盡洗的寬容。可能知道他的另一半在旅途中驟然離世的原故,看此書時總覺得有一絲淡淡的憂傷。
顧爺的「不懂神話只好看祼體了啊!」完全現代網紅寫法,天馬行空,趣味橫生,很吸睛。不過這種寫法看多了也很容易膩,我看到後面有些許的不耐煩⋯ 三層肉吃多了也會覺得肥膩,小心,小心。
當然以上都是個人觀點,所有觀點都是偏見,有偏見才有觀點⋯⋯ 說回楊照的「中國傳統經典選讀」,如果只選三本來讀,個人推薦:詩經、論語和孟子。同屬儒家但認為人性本惡的「荀子」讀來有點悶,而最難明白的非「莊子」莫屬。雖然「莊子」學說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老子」有點像,但目標卻是不同的。似懂非懂,玄幽的「莊子」學說,那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看來我似乎沒有什麼慧根去搞明白⋯⋯
正在讀著的是「戰國策」,楊照「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的最後一本。「戰國策」文本是一部來歷不明的書,書中記錄的是發生在「戰國」時期的事,然而此書流傳的版本,頂多只能追溯至西漢的劉向。劉向認為此書主要記錄的是戰國遊士獲得國君任用時,所給予的策略謀劃。這本應該比「荀子」來得有趣。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299頁:兩個日本人,雙手反剪,在一輛軍用卡車𥚃兩眼發直,瞪著他們曾經主宰過的街道⋯ 一聲令下,槍囗對著死囚的後頸發射,死囚人往前撲倒,頭顱被轟掉一半。
一剎那,群眾突然一擁而上,突破了軍警的封鎖線,奔向屍體。有個女人拿着一條手帕去沾血,然後歇斯底里地對着那殘破的屍體大罵,其他的人就擠上前用腳踢屍體。一個年輕的姑娘指了指其中一個屍體暴露出來的生殖器,其他幾個女人就衝上前把那生殖器用手當場撕個稀爛。

343頁:1946年春天,23歲的台灣青年岩里政男因為日本戰敗,恢復學生身份,決定從東京回台北進入台灣大學繼續讀書。
他踏上了一艘又殘又舊的美國貨輪「自由輪」,大船抵達基隆港,卻不能馬上登岸,因為船上所有的人,必須隔離檢疫。從甲板上就可以清楚看見,成批成批的中國軍人,在碼頭的地上吃飯,蹲著、坐著。在這些看慣了日軍的台灣人眼中,這些國軍看起來裝備破舊,疲累不堪,儀態和體格看起來都特別差。甲板上的台灣人你一句我一句地開始批評,露出大失所望,瞧不起的眼神。
這個時候,老是單獨在一旁,話很少、自己看書的岩里政男,突然插進來說話了,而且是對大家說。「為了我們的國家,國軍在這樣差的裝備條件下能打贏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們要用敬佩的眼光來看他們才是啊。」
岩里政男,後來恢復他的漢名,李登輝。
472頁:1944年9月2日,一架美國飛機在父島被日軍擊落,機上九名飛行人員墮入海裡,其中八個被日軍俘虜。俘虜中其中四個被斬首,另外四個美國飛行員,被日本軍官殺了,然後煮熟吃掉。九人中唯一的倖存者,來自麻州,剛剛滿20歲,在海中危急漂流的時候,被美國潛艇浮上水面搶救。這個死裏逃生的年輕人在65歲那年,當選為美國第41任總統,他的名字叫喬治*布希。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我看龍應台的第二本書,在飛往台灣的航班上開始讀,真是再適合不過。廿世紀四十年代,正是二戰和國共內戰的年代,到底那段時期兩岸的平民百姓如何生活?又如何在烽火連天下存活下來?龍應台走訪了海峽兩岸,也翻閱了不少歷史文獻,寫下了這本她想告訴她孩子飛力普關係他外祖父、祖母的書,寫下了我們最虧欠恩情的一整代人的脫帽致敬。向所有被時代踐踏丶污辱丶傷害的人,致敬。
非常好看的一本書!相對上一代,我們這一代人實在太幸運了⋯
#遲點找李敖的「大江大海騙了你」來看。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林欣浩:
回顧哲學的發展之路,我們每個人都清楚,哲學贏得並不輕鬆。哲學的傳承浸滿了鮮血。如果不是無數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在兵荒馬亂中懷抱著哲學典籍奪路逃竄;如果不是哲學家們從一場埸烈火中搶奪滾燙的紙屑;如果不是千百萬在歷史上未留名的學究嘔心瀝血的翻譯整理,我們今天不會觸摸到那麼多哲學瑰寶。
我們很多人覺得,自己的國家、民族是最重要的,亡國滅族是最可怕的事。這當然沒錯。但是如果站在文明的角度去看,亡國並不一定是最可怕的。雅典亡國了,反而因此撒下了希臘文化的種子。在中世紀的基督徒看來,穆斯林是最可惡的人。但正因為他們的敵人,才得以讓西方最精華的文明保留下來。最終讓基督教的神學家門也視之為珍寶。
所以我覺得,對於文明來說,一國的興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焚書、是毀了學校、使用暴力消滅言論。亡國沒有關係,只要人們幸福就行。而讓人們獲得幸福的方法,就在千百萬文弱書生捨去生命保護的一本本書、一張張紙中。敬字惜紙,這不是書呆子話,這是文明之路。
Page #64
~~~~~
2016年,某書友在沒分享文的情況下曾說過此書好看,記了下來。
昨天我才開始看,一「看」不可收拾,實在太好看了,作者的書寫手法實在很淺白、親民、接地氣,非常享受!推薦!
*左邊華德福是太太在看的書。

不懂神話,就只能看祼體了啊

從小學課本知道至聖先師孔子,很偉大很偉大很偉大,卻不知所以然,然後,沒有了⋯ 中學課本印象中完全沒孔子。然後張洪量唱「孔子不要打我」,然後亮子曰: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仁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他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Come on everybody一起來,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開始比較認識孔子竟然是Rap回來的,冒汗⋯⋯ 然後周潤發上場了,一直逃難一直逃難,好狼狽。前幾年聽蔣勳談論「嫂溺,则援之以手乎?」、「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未知生,焉知死」,對孔子的認知,大概就這麼少,慚愧⋯輪到我唱「孔子不要打我」。
「論」語你讀第幾音?第二音是「倫」理,第四音是討「論」。楊照認為第四音,那是因為孔子在世時,弟子各自紀錄老師所說的話,等到老師去世,大家將筆記集中過來,經討論才編定了這本書。老實說,楊照這書顛覆了我對孔子的印象,原來孔子也有幽默感的⋯原來孔子也有失禮的時候⋯原來孔子也很矛盾⋯原來孔子也很可愛的⋯慶幸讀過此書。
看完「論語」就很忐忑了,到底應該看「墨子」還是看剛入手的「不懂神話」呢?顧爺的寫法很不正經耶!似乎很有趣。至於「墨子」⋯我聯想到劉徳華,我還是先去看裸體的胸部和屁股算了。
顧爺的「不懂神話,就只能看祼體了啊」主要是入門講解希臘神話衆神的由來與及介紹以眾神為主題的古典名畫,採用了大量圖像,感覺上圖片比文字還多。書本紙質上等,印刷精美,顏色也控制的好,看得舒服。顧爺完全不正經的介紹文法,可能有些朋友不能接受,但是無可否認這是一本很容易讀也很容易記住的書本。我終於攪懂了希臘神話!推薦。

第六次大滅絕

為什麼領先的是歐洲人,而非亞洲人、非洲人、美洲人或澳洲人?
洲際環境差異,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糧食生產的能力。影響傳播與遷徒速率的地理條件。各大洲與外界溝通的易難度。各大洲面積與人口的差異等等因素決定了世界今天的面貌。
《槍炮、病菌與鋼鐵》,九七年面市的書本,今天讀來還是有震撼感,的確是不朽經典,喜歡歷史科普類的朋友不能錯過的一本書。2018我的十大書本名單已經確定有這書的一席之位。
「至少到十五世紀,中國在技術方面仍領先歐洲,現在雖然落後,未來說不定又會大幅超越。因此:為何勢力擴張到全球的是歐洲人,而非中國人?這樣的問題指的是一種暫時的現象。」Jared Diamond, 1997.
接下來看Elizabeth Kolbert的《第六次大滅絕》,此書內文也有提到Jared Diamond的觀點。

《忽必烈的挑戰》《沒有行李的旅行》

五月份只看了兩本書 😓 《忽必烈的挑戰》不是很對味,開始覺得日本人寫的歷史書似乎不大適合我。而另一本美國人寫的《沒有行李的旅行》,蠻好看的。
《沒有行李的旅行》有趣的地方在於:若當成旅遊書,這是一對男女不帶行李,以沙發衝浪的方式21天內遊走8個國家的遊記。若當成「雞湯」書,這是關於一位女士飽受憂鬱症困擾兩年後出走的勵志故事。若當成愛情故事書,這是一對情侶通過交友網站OK cupid結識的浪漫愛情故事。作者文筆也很流暢。
說到OKcupid交友網站,四月份看的《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正好就是網站創辦人之一所寫的書。通過網站的大數據得出的一些結論,例如:白人最受歡迎,黑人最不受歡迎。女性三十歲之後,越大越少人問津。男人廿歲至六十歲,都對廿多歲的女性有興趣等等現象。對大數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尚書


楊照:
世界歷史上實在找不到另一個例子,從西元前三千年到現在,同一套文字,同一套符號與意義結合的系統,五千年沒有斷裂消失,因而可以直接挪用今天的文字習慣,來接近幾千年前的文獻。
「尚書」的「尚」,意思是時間上古久遠,「尚書」𥚃所收的內容,在周朝就稱「書」,是最早的書寫記錄,是周人最早認定應該被書寫下來的內容。「尚書」、「詩經」都是西周貴族教育中的核心內容,不過進入東周之後,這兩份文本有了不太一樣的遭遇,「詩經」逐漸呈現出高度的實用性,被運用在日常交談及外交折衝上。

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字」,是常見在青銅器上鑄刻的銘文,周代早期的文字記錄,掌握在極少數人手𥚃,屬於那些有能力從殷商那裡學會如何刻寫文字,又有能力承繼殷商青銅鑄造技術的極少數人,也就是說,文字在周代,屬於「王官」的傳統,所以「尚書」記錄的都是官方訊息。
來一段「尚書」內文「酒誥」的一小段:
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彝訓,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
我好像在看外星文⋯ 呵呵,楊照這本解讀「尚書」也只是選幾篇「尚書」內文解說,簡單易明,點到即止。他沒把所有記錄下來的「尚書」解完,而且在經歷了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保存下來的「尚書」已經不完整。
接下來會讀「關關睢鳩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唱了三千年的民歌,「詩經」。

左傳

「凡師,敵未陳曰敗某師;皆陳曰戰;大崩曰敗績;得儁曰克;覆而敗之曰取某師;京師敗曰「王師敗績于某」。」
軍隊作戰,如果對方還沒有擺好陣勢,這方就衝過去把人家打敗了,叫「敗」,雙方都擺好陣勢,才能稱「戰」;接戰之後,一方的戰陣被對方徹底瓦解了,叫「敗績」;打贏戰役,而且還抓到對方有地位的重要人士,那是「克」;如果設了埋伏讓對方中計而得到勝利,則稱「取」,還有,若是周天子的軍隊戰敗了,那就要記為「王師敗績于某」。
「左傳」是周朝的產物,「春秋」是記錄了周朝重大事件的“簡單官方報告”,而「左傳」就是「春秋」的詳細釋註。“楊照式”的傳統經典選讀果然比較生動易懂,一套十本馬幣二百左右看起來似乎蠻貴的,平均每一本馬幣二十多,其實是可以接受。

人類的起源

曾經看過一些不認同達爾文演化論的網民反駁說:「如果人類是從㺅子進化過來的,哪為什麼還會有猴子?」咳!⋯我很想介紹他看兩本書,美國人賈德.戴蒙的「第三種猩猩」和韓國人李相僖的「人類的起源」。看完至少會明白猴子是有尾巴的,人猿沒有。人類也不是從人猿演化的,只不過人類和人猿由共同的物種演化。
之前介紹過翁大夫推薦的「第三種猩猩」,這次讓我談談這本「人類的起源」。作者李相僖畢業於首爾大學考古美術史學系,於美國密西根大學人類學系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第三種猩猩」對初次接觸人類史的讀者,可能有一點點深,這本「人類的起源」就顯得親民多了。作者的寫法簡單易懂,用詞風趣幽默,實在是人類學知識的入門好書。
隨手記下書內的要點讓大家參考:
》至今人類史學家都還沒對「最早出類的人類」達到共識,比較有可能的幾位候選佳麗是:東非的阿法南方古猿「露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湖畔南方古猿(austropithecus anamendis)、中非的查德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東非的圖根原人(orrorin tugenensis)和衣索比亞的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
》人類演化出碩大腦袋之前,就已經能用雙腿站立並行走。
》阿法南猿的骨盆、股骨和膝關節的形狀,皆顯示了直立步行的跡象。此外,累托你遺跡的「雙足弓」足跡化石,更清楚留下了雙足步行的證據。雙足弓人類腳掌獨有的特徵:縱向足弓支撐雙腳向前奔跑,橫向足弓位置左右搖擺時的平衡,兩者都能緩衝腳掌與地面接觸時的衝擊力度。
》大多數動物寶寶的頭部通常比母體產道窄,人類卻相反,注定人類分娩時的痛苦。500萬年前的早前人類與類人猿相似,分別只是人類以雙腳走路。後來人類腦部容量從450毫升演化成200萬年前的900毫升,10萬年前增加到1400毫升,但體型大小從200萬年前就變化不大。為了產下大頭嬰兒,人類的骨盆應該要寛,母體產道才能寛。但若要平穏直立步行,骨盆反而要窄,雙腳才能快速前後移動:雙腳間距太開,行走時身體容易晃動,耗費不必要的能量。人類的演化選擇了後者,所以只好辛苦母親們了⋯
》人類食肉的能力與習慣是後來環境變化才演化,人體演化出「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後才有辦法消化油膩的食物。在人類還未發展到運用工具之前,根本沒辦法狩獵,當時的脂肪和蛋白質來源,只能靠猛獸吃飽離開後留下的殘渣。殘渣的骨頭中含骨髓,顱骨內還有腦髓,這些都是營養豐富的脂肪。長期攝取高脂肪丶高熱量,使腦袋慢慢變大。
》幫助人類消化肉類,使血液清澈的在載脂蛋白,與阿茲海默症丶腦中風等老年疾病有相當大的關聯。演化生物學有個「基因多效性」(pleiotropy)的論點,假設某個基因的功能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是對人類有益的,但同一個基因到了老年時卻變成有害的,那麼,對兒童與青少年有益的基因會優先被人體所選擇。如果改吃素,可以遠離年老罹病的危險嗎?不行,既存的遺傳基因不會消失,吃素無法成為解決之道。
》人類因為演化出雙腳行走,才空出一雙手,才會使用工具,才能稱霸生物界。但人類在走路時,身體必須打直,而絕大部分的體重就會先施加在腰與骨盆上,然後才轉移至雙腳,雙腳交替前進更必須以單腳來支撐體重。四隻腳走路的動物可以將體重平均分散於四肢,人類郤不能,這就是說人類年老時飽受腰部和膝蓋疼痛的折磨。
》兩足步行同樣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四隻腳走路的動物心臟位置高於身體大部分的部位,在地心引力的牽引下,很容易就能將血液傳送至身體各個角落。雙腳站立的人類,心臟的位置在身高一半再高一些,頭部、胸部、肩膀和手臂的位置都比心臟高。人類大得驚人的腦袋,所需能量估每日總攝取量的20%(正在發育的孩子佔50-60%),還有和地心引力的對抗,這對心臟來說都是負擔。相較於其他動物,人類因心臟病而死亡的機率更高。
書內還有很多有趣的論點不能一一盡述,對人類史有興趣的朋友,推薦可把這本放在你的訂書單內。
順便送上【非洲露西】與【美國露西】圖一張,海報上的什麼人類腦部只用了10%,後來科學家證實只是個美麗的誤會。


五輪書·地之卷


正在看哈拉瑞的新書至第二百頁,忽然心念一動,去看一小段《五輪書》,何為五輪?地、水、火、風、空是也,而《五輪書》就是宮本武藏的兵法之書。刀法兵法只是宮本武藏求道的哲蒙,其實他還精通詩歌、茶道、繪畫及雕刻。
「涉略任何藝術和學問,或是任何事情,我都無師自通。」—— 五輪書·地之卷
看完這本後,再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看井上雄彥《浪客行》、吉川英治《劍與禪》後的感想。
五輪書之後,宮本武藏臨終前一週,寫下了獨立自強的廿一條守則《獨行道》,做為後世弟子體驗人生的定心心法。
《獨行道》
勿畫地自限,要兼習世上百藝。
勿追求物質享受。
勿依賴任何事物。
輕己身,重世界。
切勿以占有為念。
勿為私事抱憾。
勿妒他人之善惡。
勿歎別離,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勿自怨自艾或懷恨在心。
勿動男歡女愛之想。
勿持好惡之心。
勿持置產成家之想。
勿縱口腹之欲。
勿以骨董寶物傳後。
飲食行動勿急躁以利健康。
器物為身外物,勿持眷戀之心,惟兵器除外。
求道過程,勿貪生怕死。
勿做老來榮華富貴之想。
敬神禮佛,但勿存依賴之心。
士可殺,不可辱。
終身不可須臾與兵法之道分離。

廿一世紀的廿一堂課


根據佛家的說法,宇宙有三個基本現實:一切事物都會不斷改變(諸行無常)、一切事物都沒有永恆的本質(諸法無我)、沒有什麼能永遠令人滿意(諸漏皆苦)。就算你能夠探索銀河系、探索你的身體、探索你的心靈,但不論你探索得再遠,也無法找到永不改變的東西、永恆固定的本質、得到永遠的滿足。
人類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常常就是因為無法體會到這一點,總覺得在某個地方會有永恆的本質,而只要自己能找到,就能永遠心滿意足。這種永恆的本質有時稱為上帝,有時稱為國家,有時稱為靈魂,有時稱為真實的自我,有時稱為真愛:而人如果對此愈執著,最後找不的時候也就愈失望,愈痛苦。更糟糕的是,人愈執著的時候,如果覺得有人、團體或機構妨礙自己去追尋這些重要目標,所生出的仇恨心也愈大。 — 354/355頁
好像在看佛學的書⋯ 《人類大歷史》很輕鬆好看,因為談的是過去的事,可以當笑話看。《人類大命運》談的是未來,未來充滿變數可以當神棍在指點迷津,可理可不理。這本《廿一世紀的廿一堂課》就相對沈重了,因為談的是現在的大命題,大到令人難以駕馭。
能不能簡單的講解一下讀後感!?
可以,上完廿一堂課後會得到廿一個大問號(諸漏皆苦)。

紅色皇后


生命史上最先出現的生物,當然是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的速度效率比有性生殖高得多,哪為何地球上的生物會演化出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究竟有什麼優越之處?
有性生殖最基本的形式是:兩個細胞核融合。假定一個細胞以分裂生殖繁衍,每次分裂染色體在複製過程中都發生無傷大雅的差錯,但經過許多代之後,累積起來的小錯可能鑄成大錯,使細胞難以維持正常功能,生存都有問題,生殖就別說了。
而有性生殖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人體細胞核有46個染色體,精子卵子各自只有23個染色體,融合之後恢復成46個染色體。不同的細胞在分裂過程中累積的差錯,可能不同,讓兩個細胞融合,雙方會互補對方的差錯。生物學上有「雜交活力」一詞,描述兩個親緣關係很疏離品系,雜交後產生的後代比較健壯。不同的兩個細胞融合,基因「有利突變」出現的可能性最高。基因突變是天擇的「材料」,天擇的結果是演化。
另一個有關有性生殖演化的理論,就是「紅色皇后」原則。「紅色皇后」一詞出自《愛麗絲夢遊仙境》書中的角色,皇后說:「如果你要維持在原來的位置,你必須很快地跑,如果你想要突破現況,就要以兩倍於現在的速度去跑。」在生物學「紅色皇后」原則認為,整個世界充滿至死方休的競爭,而且變化不停,當物種在努力向前演化,對手也在不斷變化,最終那物種還是在原點。它並非針對外在世界所做的調適,那是天擇的工作,紅色皇后指的是和性有關連的調適,性擇。
一科動物是否滅種,與他們生存年代的長短無關,也就是說,物種不會因為生存年代久遠而變好。使生物死亡或阻止物種繁殖的事物,很少源自物理世界;更普遍的原因其實來自別的生物---寄生物(微生物)。物種能否繼續世代繁殖,取決於宿主和寄生物之間的軍備競賽。寄生物發明入侵的新鑰匙,宿主就換門鎖,兩性生殖的物種同時擁有許多門鎖;無性物種的門鎖則都相同,擁有正確鎖匙的寄生物能夠輕而易舉消滅無性生殖物種。這就是為何大部份生物都選擇有性生殖。
此書從多方面探討了兩性繁殖與人性,大體而言,雄性付出較少,而且追求的是配偶的數目:雌性付出較多,追求的是配偶的品質。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它們符合生物學,就把自然的一切神化。例如男人殺人和雜交的性格對社會的存續,就是不利的因素。

瘟疫與人




讀英國人「彼得·弗蘭科潘」的【絲綢之路】提到,蒙古鐵騎侵略歐洲時期,鼠疫桿菌搭順風車送了給歐洲人一份大禮,哪就是我小學課本上也讀到,令歐洲人風聲鶴唳的「黑死病」,不過這本【瘟疫與人】更詳細指出鼠疫桿菌源自印度。美國人「賈雷德·戴蒙德」寫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和這本【瘟疫與人】同樣提到大航海時代的歐洲人能稱霸新大陸,天花居功至偉!很明顯,在人類發展的歷程裏病菌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細菌、微生物學還未出現的年代,人們把瘟疫肆虐當成了上帝對人類的懲罰,若不幸傳染了,只能接受這上帝的安排,甚至乎批評種牛痘這種方法是對上帝意志的干擾⋯⋯ 幾百年前這種神權時代的思維,我看直至21世紀依然可見。
這位美國作者「威亷H麥克尼爾」形容我們的世界有兩種寄生物,分別為微型寄生物和巨型寄生物,微型寄生物當然就是指病毒、細菌,而巨型寄生物卻是指帝王體制丶政治體制⋯ 也有他的一番道理。
讀這本百多兩百頁的書,出乎意料之外花時間,原因這種大陸書本雖然不厚,每一頁的字數卻多的不得了,都是盡量把空間填滿的設計,看得蠻吃力。

斜槓青年


看書很少做筆記/記號,這本卻做了很多記號。這一段,作者解說她的讀書方法,特在此和書友們分享,適合就參考一下,不適合就請略過。
《斜槓青年》by Susan Kuang:
第一階段:泛讀,培養讀書習慣
目標:找到自己關注的領域
閱讀量:30至50本
時間:一年
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在這個階段最好不要讀一些晦澀難明的書,也不要讀知識性太強的書,因為很可能會讓你對讀書產生恐懼。更不要讀所謂「成功學」的書,它們會讓你變得浮躁而急功近利。最好選擇一些離生活較近,通俗易懂的,例如培養性情或啟發思考的書。除了培養閱讀習慣之外,還可藉由廣泛閱讀提高自己的選書能力,找到感興趣的閱讀方向。要提醒此時容易犯的兩個錯誤:
第一,數量至上。在我剛開始讀書的時候,給自己訂的計劃是一年100本,最終完成了80本,之後我就放棄了追求數量,因為讀書在質不在量。然而在泛讀階段,給自己設定數量目標有一定的激勵作用,若虛榮心能促使我們閱讀,那它的存在就是有價值的。等到過了泛讀階段再去追求閱讀數量,就沒有任何意義。
第二,依賴書單或他人推薦。剛開始讀書是可以參考推薦書單,但一段時間後,我們便需要有意識地培養選書能力。從包山包海的大量書籍中,選出既好且適合自己的書,是成熟讀者的象徵。這是需要長期持續試錯才能培養出的能力,也是十分關鍵的能力,他直接決定了我們思想成長的速度與高度。
第二階段:專注你的「點」
目標:深入了解某個領域,開始思考
閱讀量:10到20本
時間:半年
我們要記得,讀書除了是一種精神休閒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為我們鋪築完整的知識結構。然而,任何知識結構搭建都必須從一個「點」開始,繼而深入全面地鑽研某一知識領域。經過半年到一年的泛讀後,你會出現幾個明顯的改變:第一,讀書不再是見恐懼或痛苦的事,開始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第二,讀書速度有所提升,而且選書能力大幅提升:第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此時,就是你開始專注那個「點」的時機了。
在開始深入探討某個領域之前,首先要了解該領域的發展歷程和重要代表人物。並找出所有相關著作,由淺入深地全面閱讀,釐清領域中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
然而,僅僅理解這個領域的核心理論和觀點是不夠的。閱讀是知識輸入的過程,知識若未經思考內化成自己的見解和智慧,永遠只是別人的。我的建議是,在廣泛和大量的閱讀之後,可以嘗試透過寫作來整理自己的思考。
第三階段:打造全面的知識體系
一般來說,打造知識結構須注意兩個關鍵:第一,以好奇心為驅動力:第二,以知識本身的各種聯結為指引。一個真正熱愛知識的人必定是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居里夫人說:「好奇心是學習的第一美德。」愛因斯坦說:「好奇心是科學研究這無窮毅力和耐心的泉源。」無論深入何種領域,學習都會引發更多對世界的疑問,我們通過讀書努力滿足好奇心的同時,知識也將同時被串連起來。打造知識結構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
以功能和目的為目標,將知識結構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知識:理解宇宙和人類生存環境所需的知識。這類知識基本上都屬於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生物學、地理學、宇宙學、數學、統計學等等。知識的價值無非是了解世界運行法則,而自然科學研究的正是這些客觀存在的規律。
第二類知識:理解社會形成,以及制約個體的社會、商業環境所需的知識。例如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法律學等等。由此可理解人類社會的本質、了解社會發展動力和體制。只好理解了社會的本質與基制,才能確立自己的價值和位置,並以有效的方式自我實現。
第三類知識:理解內心和感情世界所需的知識。例如心理學、哲學、美學、宗教、文學等等。這些知識和我們的幸福息息相關,幫助我們自我掌控、構建豐富的精神和感情世界。
第四類知識:專業知識。這是我們參與社會分工,並立足於社會所需的知識。

韓丶中丶日文化


小平、小平,瓶小,酒香,醉了十三億人。
細川的傢伙太細了,沒用,國民想要更健壯的粗川。
漢江大橋倒了,永豐百貨塌了,泳三何時垮台呢?
取自[東大丶漢大丶北大的廁所文化]
~~~~~~~
金文學,中國學者,朝鮮族,出生遼寧沈陽,留學日本,日本數所大學客座教授。精通韓丶中丶日文,寫下了這本關於東亞三國的文化差異,輕鬆易讀,有趣!
~~~~~~~
十個人的團隊,一個在說,其他都在聽——日本。十個人的團隊,八九個人都在大呼小叫——韓國。十個人的團隊,五六個在說,其他一邊聽一邊四下張望——中國。
韓國女子像辣椒,
日本女子像芥末,
中國女子像大蒜。
韓國女性表面可怕,日本女性裡面可怕,中國女性表面裡面都可怕。
中國的料理——油
日本的料理——淡
韓國的料理——辣
日本人說的是「國家觀念」,中國人說的是「幫會意識」,韓國人說的是「家族主義」。
中國——忍的文化
韓國——恨的文化
日本——劈的文化

Origin


在這幾年漫畫看得不多了,不過還是有留意一些喜愛漫畫家的作品。Boichi,本名朴武直,韓國漫畫家,從《最強不良傳說》認識了這位漫畫家,畫功精細而強悍,缐條有力卻整齊,畫風寫實又具備戲劇化,完全被他的畫功征服。(雖然故事一般⋯)


他的科幻新作《Origin》看起來蠻有趣的。主角是個高人工智能機械人,「生父」去世前對它說的「好好活下去」成為它繼續運行的推動力。混入人群之中,為了「生存」必須上班工作賺錢買替換零件和燃料等,還因為升級裝備而大量用電,導致電費高漲每月入不敷出⋯⋯ 總之是個為錢煩的機械人⋯


漫畫內有些點子很有趣,作者下了不少功夫:

** 關於人工智能,感情和自我是做不出來的,而是只能自然的發生。而其發生的事實也無法通過檢測判斷出來,是你信則有不信則無的事情。生物的主人並非是腦,而是「基因」,基因為了迅速控制高級的多細胞生物,而製作出了一個演算裝備,那就是「腦」。

在腦的內部搭載着「本能」這種東西,本能就是生物的行動原理,也就是所謂的「演算法」。

可是,因為外部環境過於複雜,千變萬化,所以有一些動物需要有超出本能的東西,才得以生存。那就是向更高級發展後的演算裝備~腦和控制腦部的要素,也就是「痛苦」和「快樂」。然後腦進一步向高級的方向演化的話,在痛苦和快樂當中就會誕生出「感情」。而從感情中就會發生出「自我」。

所謂的自我,亦或者是說「我」這個概念,指的並非是身體的主人或者是腦的主人,而是在指OS內自動生成的就像「應用程式」一樣的東西。所以說想要開發出「自我」是行不通的,我們只需開發出一個專從本能行動的自我進化型OS,然後再將其放置在千變萬化的生存環境之中,讓他誕生出痛苦或者快樂的感情。在這之後,直至他產生出自我之前,我們都只能等待。

**漫畫內的世界,人們的手機已經是有智能能行走的機器人手機,有一間製造機械人的公司,把二億個機器人手機的演算裝備用來搭建網絡,結果產生出一個「信息生命體」,並且成長為最高級的人工智能。(有點像電影Advanges 2 的 Ultron)

因一次事故,這「信息生命體」解禁了,通過網絡搜索消耗了相當於12個核反應堆的能量以兩天的時間了解了世界的一切。然後在思索之中體驗到了哲學性的幻想冒險,感覺到了與人類意識相對的另一側有什麼東西存在着。於是在電子層面以及生物層面上,雙向地打開了這兩者間的壁壘,在精神的深淵,也是有着網絡狀的鏈結存在,那是由生物的神經系統所構筑而成的訊息海洋中誕生的「情報生命體」。

有點像電影 Avatar 內神樹的神經連結網,但「情報生命體」卻是幾億年前開始從蕨類植物和昆蟲、魚類的遺傳基因中萌發,最後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情報生命體」所在的網絡中鏈結的構成要素。

「信息生命體」還向「情報生命體」發出了一個問題:你就是「神」嗎?

「情報生命體」:如果神意味着絕對的力量的話,那我就是神。不過,如果說神是「掌管世界的存在」這個意思的話,那麼我並不是神,而是「無」。我這樣的存在僅僅只會消耗一些生物系統的能量而已,至於生物們之間的事情我是不會干涉的。

「信息生命體」:你明明是無所不能的超脫者,卻為什麼要這樣毫無作為呢?

「情報生命體」:會想要盡其所能完成目標的個體,都只是一些被欲望囚禁的存在而已。個體會苦惱於自己的存在意義,是仍被生物本性所約束的表現。而高度的智慧是超越了意志和欲望的存在,超脫者是不會干涉其他生物活動的。用人類的語言來說就是「唵」,或者是「涅槃」。

漫畫中主角的主要八個人工智能機器人對手,還用了易經中八卦的「乾、坤、坎、离、震、巽、艮、兑」為名。更出現「熱力學第十二法則」,「可逆性熵」等等奇想!

這是一部燒腦的漫畫,雖然有槍彈、肌肉、武打、天使臉蛋、噴火身材等等元素,但據說在日本只賣出一萬本左右,銷量不理想,只能靠其他國家的語文版本增加收入。精美的畫作,天馬行空的創意,正合我意呢!考慮要不要收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