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1月 26, 2017

妻妾成群

常常在看科普人文的書,原因自覺知識缺乏,但偶而看看小說調劑思緒也是必要的。得益於本群群友分享,才知道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是來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有幸在二手書群買到,緣也。
初次翻閱蘇童的作品,書內第一章「一九三四的逃亡」,有點不適應那文法,而且作者好像不太愛用逗號?幸好此現象只在第一章出現。本書共有三個故事:「一九三四的逃亡」、「罌粟之家」和「妻妾成群」。
「一九三四的逃亡」故事背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描述一個中國農村人的愛恨情仇。外村姑娘嫁來楓楊樹村後,丈夫卻長期往城市做買賣,發達後拋妻棄子。「罌栗之家」描述農村種植罌粟花的地主家庭故事,時間大約是在一九五零至文化大革命初,富貴人家從繁華至沒落的過程。「妻妾成群」就是描述大戶人家三妻四妾,妻妾之間勾心鬥角爭寵的故事。
看科普人文等書,無疑可以得到很多知識,看這類小說,得到的卻是一場人生經歷呀~~上一代農村人的價值觀、地方財主橫行霸道的行為、小村民對生命無常的無力感、村婦堅強的意志與忍耐力、父子主僕間的混亂男女關係、荒謬的傳宗接代觀念、妻妾間的深謀遠慮、當然還有就是父權社會的大男人主義,都一一通過這本小說見識得到。這類型的小說,我喜歡。
看完後,故事情景還留在腦海𥚃,更聯想到所看過的張藝謀電影情節,手跟著癢了起來,以黑色缐條畫下故事一幕,是為記。
十多年沒畫圖,手感很生疏,老花眼畫起畫來很不自在,幸好ipad可以放大縮小,勉強畫得完,只是apple pencil在玻璃面上很滑,沒質感。畫畫過程發現,已經沒有以前那種幾個小時的專注力,我想畫畫的那股勁,經已遠去。


走在夢想的路上

深刻持久的明潔之美——兼六園:
「無出麈之胸襟,不能賞會山水,無濟勝之支體,不能搜剔幽秘,無閑曠之歲月,不能稱性逍遙。」除了少數人,即時是貴族公卿,生活在古代的人是不太有機會到遠方旅行。庭院園林,反映了人民對遠方的孺慕之情。庭園是由建築、山水、植株所構成的綜合型藝術。造園家在曡山理水之後,讓遊園的人們有「雖為人作,宛自天開」的心理感受。
「謝哲青 — 絕美日本」
感知世界的破口:
因為我旅費有限,對達拉維也很好奇,於是乾脆在那裏找地方住,一天只要台幣$30,只是我住的那房子,白天是性服務工作站,所以每天一大早就得出門,遊蕩到夜晚才能回去,不然就是要和房子的男主人一起坐在外面,等他太太或女朋友在裏面「工作」結束。從陌生沉默對視,到他們會和我聊起家庭丶工作與生活,不論是什麼狀況,他們都逆來順受。
浸浴恆河,能洗去生命的罪咎與不堪。於是我也跟着當地人,在婆羅門的帶領下浸到恆河內,冀望洗滌自己的身心靈。但我人才泡下去,一起身,一具浮屍從我面前飄過,而我才剛喝下一囗河水,我腦中一片空白,回到旅館,上吐下瀉了兩個禮拜。
前往北韓旅遊,一定得參加官方行程團,在朝鮮,沒有自助旅行這回事。入住的飯店,參觀地點也都千篇一律。我三次造訪都是住在大同江中洲羊角島國際飯店,飯店主要功能,就是接待所有前往朝鮮的觀光客,由於就坐落在河中島嶼,形勢孤立,與一般平民互相隔離,客房裏的電視節目五點開始,10點結束,然後播愛國歌曲⋯
第一次去朝鮮,生活的荒謬令我驚訝,安排到小學與示範家庭參觀,每個房間都有電腦以及數據機,只是,屋內完全沒有數據機的線路與插座。周末萬壽台電視台大力放送北韓驚人旺盛的生產力,影片講的是橡膠雨鞋與雨傘的生產規模超越台灣,外銷到世界各地,大家都愛用北韓看生產的雨具⋯
「謝哲青 — 走在夢想的路上」
自小閱讀障礙的謝哲青,旅行過86個國家,曾任大英博物館與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近年來人生轉彎,擔任主持人、兼職旅行作架、登山家、文史學者、各大藝展策劃顧問等各種身份。
近來喜歡看謝哲青的書本,將收集他其他作品。


余華

以前從事廣告業時,我所屬的創作小組負責健力士Guinness的廣告,有一次健力士贊助張藝謀的電影“活著”,大伙有機會在電影上映前到電影公司放映室先睹為快。那幾十分鐘,我被張藝謀的電影震憾到了,更驚歎的是葛優精湛的演技,那是1994的某一天。
前些時候才有機會閱讀作者余華2005年的“兄弟”,余華的寫作手法很引人入勝,基本上一拿上手就放不下了。幾個月前飛東京的機上,看了文字版“活著”,才知道原來電影只說了前面小部分,故事就不說了,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看。看完小說,再看看網頁上的這篇文章,人與人之間的牽連,在旅途上或人生里都是一樣的。
在旅途中,你總會遇見三種人:
第一種,很合拍的人
讓人有種相見恨晚的感受,
真希望能跟這個人一直相處下去,
希望可以跟他繼續旅行,
甚至在離開之後可以保持聯絡。
第二種,很討厭的人
讓你有想趕快把她甩開,
真希望下輩子都不要遇到這種人。
記住以後遇到這種人絕對不要在心軟,
一定要趕快逃離這種讓自己有置身地獄的陌生人。
第三種,普通的旅人
談的上幾句話,也可一起走,
離開不會特別想念,再見到也不會特別激動,
就是路人,或許過了幾天之後
就不會想起關於他的任何記憶。
不管是第一種或是第二種,
最後也會變成第三種,
太過思念會變成執著,太過討厭會變成怨恨。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保持著平淡的心繼續旅程。
其實,每個人都是過客。
---- 作者:雪兒Cher


Haan的遊記

今天去了城邦聽免費旅遊分享會+新書推薦,常會留意和出席這類分享,這是他人千辛萬苦帶回來的故事,有些事情可能自己一生人都沒機會體驗,卻可以從中了解、見識,實在感恩。
作者分享了她十多年背包客的點滴,足跡踏遍五大洲。有些背包客是工作存夠錢才走,而作者是通過「沙發衝浪」、「打工換宿」這類的方式,很吸引人。她在日本滑雪和櫻花季節住了幾個月,只用了馬幣兩千多,包括機票⋯
作者這本遊記,是通過網上眾籌(crowdfunding)的方式集資,再通過阿里巴巴找到印務商,然後在自己網站與城邦發售。連排版也是自己網上活學活用,比較麻煩的只是編輯和校對,這本是關於亞洲和歐洲之行,下一本是關於拉丁美洲和非洲,不過作者說不知有沒有機會出第二本,我就二話不說買了它。希望喜歡看遊記的朋友也去城邦支持一下。

另,武道狂之詩20只有一本現貨,快搶⋯ 城邦還有很多新書⋯ 我忍⋯

~~~~~~~~~~~~~~~~~~~~~~~~~~~~~~~~~~~~~~~~~~~~~~~~~~~~~

做銷售的在講故事,做教育的在講故事,做激勵的在講故事,做老千的也都在講故事。可見普羅大眾都抗拒不了故事的魅力,這本是Haan在每個國家與當地人相處的故事,看著看著就停不下來了。
謝哲青的遊記以藝術和歷史的角度述說,閱讀時不得不瞬間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吳祥輝的遊記從政治和經濟的觀點切入,閱讀時最好把目光放大。詹宏志的遊記呢?嘿嘿嘿⋯閱讀時自己最好有點資歷和口袋夠深,才能感受共鳴⋯⋯ 至於Haan的遊記,閱讀時只要把心打開就很享受了,因為都是滿滿的人情味。
這本要景點沒景點,要美食沒美食,要路缐沒路缐的遊記,卻讓我了解了之前所不知道的旅遊方式,和見識了世界每個角落的善心人文。慶幸有機會讓思緒隨著作者遊過千山萬水和人間溫暖(希臘沙發屋主「博」那一段真的笑翻了⋯⋯),希望有機會拜讀妳的下一本南美與非洲遊記。
⋯⋯⋯⋯⋯⋯⋯⋯⋯⋯
讚美的說完了,無論如何得說一些缺點才不至於令人覺得這麼「硬銷」,呵呵呵⋯
1- 當天到達城邦聽分享會時,看到書本的封面,其實並沒有引起我購買的意願,心想怎麼封面設計這麼隨便?一定是沒請專業的平面設計師代勞。後來是聽完分享才要買,這本書的封面對不起它的內容,請原諒我的坦白。😂
2- 字體太小,看得我這老花眼有點辛苦 😂😂,當然這是我的問題,可能Haan的目標只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可以的話也請作者照顧一下叔叔安娣們 😂
看完這本,有一股勁想看謝哲青介紹的旅遊作家 Paul Theroux 的中國遊記,這本《騎乘鐵公雞》買了一段日子卻還沒看,翻了一翻,有六百多頁⋯ 😅
*不是書評,只是讀後感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看吳祥輝的書所以也買了《麥田捕手》,看蔣勳的書所以買了沈從文的《邊城》,看謝哲青的書所以認識了保羅*索魯,找了這本《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作為認識保羅的起點。
此書初版於1988,作者在1986-87年間以火車方式從倫敦上火車,通過法國、德國、波蘭、俄羅斯、蒙古,進入中國,在一年的時間內以火車遊遍中國大江南北。八十年代正是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年代,中國經歷悽慘的毛澤東10年文革後,國家和人民都在期間極速變化。保羅的寫作手法有點像寫小說,雖然書厚六百頁,卻也可以看得有如行雲流水,譯者徐麗松應記一功,流暢的不像在讀翻譯書,而且詞彙優美。
此遊記是以地貎的變化、當地人與大地的關係、平民口述訪談、人們的行為態度、城市印象等各角度去了解中國。出版三十年後才閱讀此書,有如在時間的洪流中遊歷神州大地,感觸良多。
~~~~~~~~
彷彿所有人都在清喉嚨,吐痰,有時候是一道痰快速噴向地面,有時則像拋物線失去動力,落在痰盂邊緣彷彿蠟燭般緩緩流下。他們一般習慣往垃圾桶或樹幹上吐痰,不過政府完全沒有宣導禁止在地板上吐痰,我甚至還看到有人在地氈上吐痰,只是事後一定會禮貌地用鞋底把它抹一抹。
寶雞車站的月台上,許多人走路都拖着腳,看起來有點像在溜冰,雙臂擺動活像翅膀拍打,肩膊彷彿慢跑般侷促地上下晃動。有些人走路則像動作迅速的人偶,四肢不斷臭拉。有人踩碎步,有人步伐沉重,有人低着頭,雙手往前伸,不斷為自己推擠出一條路。許多人的姿態非常粗俗不雅。我沒想到有些中國人會是這幅模樣。
還有就是他們講話可以震耳欲聾,連珠炮般的聲音持續不斷,彷彿他們不是聾了,就是認為旁人都沒在聽,非得大聲嚷嚷不可。收音機和電視機也總是開到最大聲。為什麼會這樣?難不成整個國家都失聰,或者這只是一種令人惋惜的不良習慣?


吳哥之美

慈濟大愛電視台有一個節目名為《殷瑗小聚》,播放了二十集每集十多廿分鐘的蔣勳訪談《吳哥之美》,非常精彩!吳哥王朝中國人稱為真臘王朝,當時元朝軍隊原本想攻打侵略,就先派大使周達觀拜訪真臘國(其實是探路、間諜),大使團從中土東南方出海,沿安南(越南)進入洞里薩湖到達真臘國,在那裡呆了一年,把所見所聞地理環境全記錄在《真臘風土記》帶回中國。當時元朝人也驚訝南方有這麼一個大國,再三考量決定放棄以水路攻打真臘國(元朝人就是以水路攻打日本而失敗)。而這部《真臘風土記》成為世界上唯一遺留下來記錄最完整吳哥王朝的資料來源,但不再被當時的中國人重視,直至後來被翻譯成法文之後,法國人讀了相信真的有這麼一個地方,吳哥窟才重新被世人「發現」。
真臘王朝原本是信奉印度教,後來才改信佛教,所以吳哥窟的寺廟可以看得到印度教的神話故事:梵天丶濕婆、毗濕奴、因陀羅、𤠣王等的雕刻,也可以看後來的微笑佛像。2005年去了吳哥窟一次,完全不知所以然,不知她的珍貴之處,看來是白去了⋯
有機會再找蔣勳的《吳哥之美》和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來讀一讀才行。《殷瑗小聚》的吳哥之美可以試試在 youtube 找,可能不完整了,幸好之前下載了。

第三種猩猩

在一顆我們認得的行星上有無線電,起先似乎意味着:無線電也會在其他行星演化出來。事實上,仔細檢視地球的歷史,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無線電在其他行星演化出來的機率,微乎其微。地球上生存過幾十億個物種,其中只有一個有發展無線電的性向;即使這個物種,在7,000,000年的演化史中,70,000分之69,999的時間也沒做出無線電。要是一位外太空來的訪客,1800年到達地球,絕不會預見一百年後的無線電。
⋯⋯⋯⋯⋯⋯⋯
我們竟然發展出無線電,真是徼天之幸;更僥倖的是,無線電在我們發明毁滅自己的技術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太陽系以外還有先進的文明嗎?雖然地球的歷史不能提供什麼希望,卻令人感覺到:即使有, 也是夭壽。宇宙跟其他的先進文明,也許一夜之間歷史進展就倒轉了,回復洪荒,我們現在正冒着同樣的風險。
⋯⋯⋯⋯⋯⋯⋯
我們會對太空中的綠色小鬼互道久仰,然後坐下來進行精彩的對話?我們已經發現了兩種動物,他們夠聰明,但技術上沒有我們先進——黑猩猩與巴諾布猿。我們見到他們時,會想和他們一起坐下來交談嗎?當然不會。正相反,我們拿槍射擊他們,我們用刀解剖他們,我們將他們的手斬下來帶回家做紀念品,我們把他們關在籠子裏展覽,我們將愛滋病毒注射到他們身體裏做醫學實驗,強佔他們的棲景。這種反應是可以遇見的,因為人類探險家一旦遇到技術落後的人類社群,通常也是射殺他們,以新疾病消滅他們的人口,摧毁他們的家園,強占他們的家園。任何科技先進的外星人要是發現了我們,鐵定也會這麼做。
1974年在雅拉西柏天文台的天文學家,他們以巨型無線電望遠鏡向太空發射強力無線電訊號⋯ 幸運的是,至今外太空依然沉默。外太空有幾十億個銀河系,每個銀河系有幾十億顆恆星,群星裏必然也有些無線電發射器,但是數量不會多,也不會長存。在我們的銀河系中,也許就沒有別人了。因此,務實地說,我們在這個擁擠的宇宙中是獨一無二又孤獨的。
⋯⋯⋯⋯⋯⋯⋯⋯
賈徳*戴蒙《第三種猩猩》,第12章:深邃的寂寞。
此書最觸動我心的一段,也許,人類在浩瀚宇宙中,在這個時間點上,是孤獨的,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祝大家週末閱讀愉快!


流浪者之歌

拿文化和政治、經濟、軍事來比,文化好像顯得相當無力,假如戰爭正在發生,而你是一位詩人、作家、文化業者,你可以做些什麼?可以對抗政治的敗壞、軍事的蠻橫、經濟的萎迷嗎?

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許多作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發表,安撫了許許多多戰後受傷的心靈。在政治、經濟、軍事面前,文化似乎不堪一擊,沒有一點力量,但是把時間拉長來看,文化的影響力,卻是比前三者都深遠。


《流浪者之歌》發表於一戰後,六十年代才有了英文版,然後才有台灣中文版(英譯)。這本是「首度德文直譯本」,初版一刷2013,這是2016初版第十四刷。謝哲青和蔣勳都曾經介紹過,所以我也看了。

德國作家借助佛陀得道的故事書寫而成的小說,述說的重點並非故事情節,而是修練者的心境𨍭換,用字簡單,與其說去閱讀,不如說去感受、去思考這本小說還比較恰當。

記錄內文一小段供參考:
每個實相的相對面也同樣是真實!也就是說:真相如果是單面的,永遠只能被說出來,以文字來包裹。凡是由思想而來,用語言傳達的,都是單面的,都只有一半,都缺乏整體、缺乏圓滿,沒有一體性。偉大的佛陀要以言傳教誨世間事,那麼他就不得不將世界分成輪迴和涅槃,假象及真實,痛苦和解脫。沒有其他方法,想教導別人的人只有這個方法。然而這世間本身,我們周遭以及內在一切存在物卻從未是單面的。一個人或一種行為,從未是只有輪迴或只有涅槃,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神聖或是完全罪惡的。因為我們服膺於假象,於是時間像是真實的。如果時間不是真實的,那麼世間與永恆之間的對立,苦與樂,邪與善之間似乎存在的對立也只是假像。

《流浪者之歌》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星期四, 8月 17, 2017

磅礴美國

熱辣辣出爐,今天終於收到作者寄來的新書,期待已久。平均一本才馬幣三十一,可惜敗在郵費⋯ 但因為自己喜歡的作者,已毒、不悔。



星期一, 1月 30, 2017

一月的七本書

一月比較專注,所以看了七本書,在此和大家分享,祝大家年初三閱讀愉快。
《孩子你慢慢來》——龍應台
今天,我卻以母親的「異國文化」為榮,以這樣的母親為榮。即使我們在過去的歲月裏常常有溝通的困難,我想告訴她: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因為這些記憶,會跟着我們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過,他們不再像我們兒時那麼的明顯。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如果你知道你在我們心中永遠的位置,或許,她就會容易一點點。
大兒子華安——寫於19歲時
這是我看龍應台的第一本書,之前完全不懂她寫什麼題材,原來描寫母子關係,算是小品吧。
—————————
《旅行與讀書》——詹宏志
獻給:王宣一(1955-2015)
一位認真的作家、一位聰明的廚子、一位天生的美食家、以及一位熱情體貼、大方慷慨的朋友。「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場旅行都有她低調而堅定的身形陪伴。」——詹宏志
吟誦奧瑪-開儼的地毯商人
在印度廚房裏
長草叢的死亡
爆炸後的天堂
冰海中的獨木舟
京都尋食記
復興振興酒店
小野二郎的壽司旋律
兩個羊頭
旅遊的書正是我的菜,尤其是由詹宏志這類重量級人物書寫,最驚喜的非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壽司餐經驗分享莫屬。
—————————
《張藝謀的作業》——方希
張藝謀對能寫書的人很敬佩,尤其是優秀的作家們。他跟作家接觸很多,莫言、余華、格非、蘇童、畢飛宇、劉恒、嚴歌苓等,早些年,他們的作品一出來,張藝謀第一時間跟他們談,有的成了,有的沒成。「我至今對書很肅然,對作家也是,人家能坐在屋子裏,憑空出來那麼複雜美妙的故事,很了不起。」
張藝謀跟劉恒合作過三部戲,《菊豆》、《秋菊打官司》、《金陵13釵》。「沒有人要求他,但劉恒會為劇本中的每一個重要人物寫小傳,把這人祖宗八代寫清楚,塑造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劉恒是我看到最嚴謹的現實主義功底的作家,我們初次合作到現在20年了,他一直如此,我很佩服他。」
大陸導演我比較喜歡張藝謀和馮小剛,張和馮都出過書,張這本比較得我心。
——————————
《如何從習慣耍廢到凡事事半功倍?》——古川武士/林佩蓉/楊毓瑩
人生是有習慣所組成,你習慣搞得團團轉的人生和駕馭習慣的人生,截然不同。請你務必調整壞習慣,並開始準備養成好習慣。
最具代表性的10大壞習慣;
1- 不想面對工作,一拖再拖。
2- 狂上網,離不開滑手機。
3- 愛亂花錢。
4- 家人耍廢,生活散漫。
5- 一定要熬夜。
6- 壓力大,肚子更大,還是要狂食。
7- 晚上喝太多,大白天宿醉。
8- 焦慮、不安、常暴怒。
9- 低落、鬱悶、窮煩惱。
10- 挑剔、難搞、完美主義。
能維持下去,不再打回原狀的方法——習慣化
「習慣化」和「達成目標」是兩回事。舉例來說,假設因為食太多,結果肥了10公斤,大多數人都是設定減掉10公斤的目標,然而,如果是採用這種模式,減掉10公斤後,會因為目標達成而產生倦怠,之後就會失去動機並慢慢地復胖。結果就會變成一年到頭不斷在減肥。
另一方面,習慣化並非是要達成目標,而是使特定的行為成為「自然的節奏」,能夠在幾乎無意識的狀態下持續下去。也就是說,要將焦點擺在行為,而非結果。
以減肥為例,在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把攝取熱量與運動量成為自然的習慣,最後就會瘦下來。不只是着眼於目標體重,而是想像持續進行所獲得的快感。像這樣,對許多事項都能產生動力,在達成減掉10公斤的目標後,就不會強烈反彈,而能維持下去。
與其追求立即的後果,獲得長期的穩定結果,才是習慣化的魅力所在。
——————————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小倉廣
阿德勒被稱為「自我啟發之父」,只要讀過相館書籍經典名著,戴爾.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以及史提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會發現書裏有不少見解與阿德勒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非常相近。此外,以人際溝通熟廣為人知的教練技巧(coaching)、NLP,也受到不少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此外,經營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刊戴在於鑽石周刊,名為《實用心理學》專欄中,曾探討阿德勒的倫理比佛洛伊德積極的說法,留下這般評論:「其實我也是典型的阿德勒學派,要說我有多麼阿德勒學派,那就是我不認為人生中有什麼[我辦不到的事]。」
很容易看的一本書,也是很容易就令人重看的書。
—————————
《強尼.艾夫傳》——Leander Kahney 
Jony Ive, 現今蘋果設計的靈魂人物,賈伯斯寫下了蘋果榮耀的篇章,強尼艾夫卻是蘋果最關鍵的未來。
這書有我這一輩廣告人的集體回憶。
針對內部權力架構,賈伯斯並未進一步解釋。以蘋果組織結構來看,強尼的直屬老闆是庫克,但照賈伯斯的說法,庫克沒有權力命令強尼。這其實不值得驚訝,因為強尼擁有龐大的營運權力,設計部門是全公司的核心,工程與生產部門的人都得聽他們的。為了達到強尼戴對產品的高標準,蘋果砸下數十億美元在製程技術上。設計部門把構想交付及營運部實踐時,從來不必考慮預算與可行性。
—————————
《星空吟遊》——謝哲青
這本有點令我小失望的謝哲青作品,全書分成十三小段,講述的是一些人和事物與星空的關連。謝是考古與藝術史雙碩士,所以著作還是離不開這兩個題材。內容關於「小王子」作者安托萬.德.聖修伯里的博物館、生平故事。一些名畫如梵谷的《星夜》、《夜間露天咖啡座》,名詩人杜牧關於牽牛織女星的詩《秋夕》,心理學家榮格與占星術,搞怪藝術家達利與他描繪的塔羅卡,霍斯特的音樂《行星組曲》等等。
可能開始有所期待,結果不是自己所想的,所以才失望吧。無可否認這是一本精心製作的書本。
生命從何而來?到哪裡去?
假如,將我們的身體進行分析,你將會發現,人體是有80多種元素所組成,其中大多數原子,由早已消失的行星所融合產生的元素構成。只有氫原子是存在於恆星出現之前。從天體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有90%是恆星的灰燼。
我們看到的彼此,都是由恆星而生,宇宙中所有的一切,彼此都深深地鏈結,當我們仰望浩瀚的星空時,其實,也仰望着生命的無限可能。
人與宇宙親密的關係原來是如此地深邃迷人。



星期六, 12月 31, 2016

2016 總結

2016 最後一日,總結一下今年戰績。一直以來沒有很積極看書,後來因為親子自由遊開始看遊記,漸漸就上癮了。之後設定看書目標,再加入FB"越讀者"群,就完成了2016四十本書左右的成績。很慶幸加入FB"越讀者"群,實在得益良多,2017讓我們一起向前突破自己吧!
最後想告訴你的是:2016最後在看的書是「詹宏志/旅行與讀書」,2016最後買的書是「古川武士/如何從習慣耍廢到凡事半功倍?」和「阿德勒談人性」。祝大家2017年健康、進步!





星期日, 12月 25, 2016

人類大歷史



近期看的好書「人類大歷史」,標題可能令人覺得沉悶,封面設計不吸引人,但內容絕對精彩,不似一般歷史書,沒有令人頭暈的年份、人名、地名、稱號,更沒有深奧的專業名詞,卻多了一份幽默。
記錄了一些有意思的論點在此分享,希望能夠引起你閱讀這本書的興趣。
祝大家"聖誕節快樂!"
——————————————————————————————
在人類大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70,000年前的認知革命,大約12,000年前的農業革命和大約500年前的科學革命。
認知指的是擁有學習、記憶、溝通的能力,而人類能夠站在地球生物金字塔尖端,是因為「八卦」的能力和「討論虛構的事件」的能力。
人類有了「八卦」的能力,於是部落規模變得更大更穩定,但是,八卦也有限制藉由八卦來維持的最大「自然」團體大約是150人,超過,大多數人就無法真正深入了解所有成員的生活情形。
無論是現代或古代國家,任何大規模同人類合作的根基,都繄於某種只存在於集體想像中的虛構故事。例如教會的根基就在於宗教故事。像是兩個天主教徒就算從未謀面,還是能夠一起踏上十字軍東征,原因就在於他們同樣相信「神化身為肉體,讓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救贖我們的罪」。所謂的國家、人權、法律、正義、金錢、企業,也是同一理論。
——————————————————————————————
人類曾經有長達2,500,000年的時間,靠採集及狩獵維生,並不會特別干擾動植物的生長情形。然而,這一切在大約10,000年前已全然改觀,人類開始投入幾乎全部的心力,操控着各種動植物的生命,一心認為這就能得到更多的水果、穀類和肉類。這是一場關於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農業革命。
農業時代人類的空間縮小,但時間及變長了。一般來說狩獵採集者不會花太多心思考量下星期或下個月的事,但農民卻會想像預測着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
農業帶來的壓力影響深遠,這正是後代大規模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礎。但可悲的是雖農民勤勞不懈希望能夠保障自己未來的經濟安全但這幾乎從來未曾實現。
這種災難的根源在於:人類在幾百萬年演化過程中,一直都只是幾十人的小部落;可是自從農業革命之後,不過短短幾千年,就出現了城市,王國和帝國。
——————————————————————————————
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虛構故事;第一個是大約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可以說是幾十萬古巴比倫人的合作手冊;第二個是西元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可以說是現代數億美國人的合作手冊。
——————————————————————————————
多神教(polytheism) 這些宗教認為,世界是有一群神威浩蕩的神靈控制的,有的掌管生育,有的掌管雨水,有的掌管戰爭,人類向這些神靈祈禱,神靈得到奉獻和犧牲酒醴之後,就可能賜予人類子嗣、雨水和勝利。
經過一神教(monotheism)為時兩千多年的洗腦,大多數西方人都認為,多神教就是些無知幼稚的偶像從拜。
多神教並不一定認為宇宙沒有單一的權柄或法則,而是認為有一個最高權柄,高於所有其他的神靈、惡魔或是神聖的石頭公。在古希臘多神教的神話中,不管是天帝宙斯、天后希拉、太陽神阿波羅、或是他們的同事,都話唔得臣服於神威無窮無所不在的命運女神(Moira或Ananke)。北歐諸神也逃脫不了命運的掌握,最後在諸神的黃昏(Ragnarok) 這場災難中滅亡。印度教屬於多神教,也是以「梵」這個宇宙的終極,主宰着無數神靈、人類以及生物世界和物質世界。
理論上來說,如果我們相信宇宙只有一個至高的神,而祂也願意關心你,那又何必從崇拜拿管特定領域的神呢?如果你可以大搖大擺走進總統府要總統幫忙,又何必請託某個低階公務員呢?確實,一神教的神學認為只有一個至高的神,其他任何神祗都是虛假,如果有人敢祟拜偽神,地獄的火焰和硫磺會在他們身上燃燒。
多神教除了演變出一神教,也演變出二元論的宗教。二元論宗教信奉着「善與惡」這兩股對立力量的存在。
世界宗教史並不只是神的歷史,在西元前一千年,亞非大陸開始出現全新的宗教及信仰類型。包括印度的耆那教和佛教,中國的道教和儒教,以及地中海的犬儒主義和享樂主義,共同的特徵就是崇拜的並非神祗。這些信仰也認為有某種超人類的秩序控制著這個世界,但他們所從拜的這個秩序是「自然律」而不是什麼神明的意志。
佛教的核心人物釋迦牟尼,不是神,而是人,俗名喬達摩悉達多,在西元前500年是喜馬拉雅山脈小國的王子。釋迦牟尼認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會產生欲念,而欲念總是會造成不滿,遇到不喜歡的事就想趕開,遇到喜歡的事就想維持並增加這份愉快。正因如此人心到永遠滿足,永遠不安。釋迦牟尼制定一套冥想的技巧,能夠訓練心靈感受事物的本質,排除種種欲求。通過訓練,心靈專注在「我現在是什麼感受?」而不是問「為什麼是我?」
一神教的最高原則是「唯一真神確實存在,那麼祂想從我這裏要得到什麼呢?」。佛教的最高原則,則是「痛苦確實存在,我該如何逃離呢?」
——————————————————————————————
在這世界上,大家講到不同的神,就易有爭執,說到不同的王,也可能大打出手,但用不同的錢,都是有志一同(只要講定兌換比率即可)。例如賓拉登,他恨美國文化,悢美國宗教,悢美國政治,但用起美元倒是十分順手。究竟更錢有什麼魔力,竟然能完成連神和君王都做不到的事?
金錢制度有兩大普世通用的原理:第一,萬物可換:錢就像是煉金術,可以讓你把土地轉為手下的忠誠、把健康轉為正義、把性轉為救贖。第二,萬眾相信:有金錢作為媒介,任何兩個人都們合作進行各種計劃。
——————————————————————————————
金融家A先生開了一間銀行。
建築承包商B先生,賺到了一百萬美金,現金存進了A先生的銀行,於是李先生銀行內有了一百萬現金。
C小姐想開店,向A先生銀行提出貸款,A先生做用轉帳的方式將一百萬美金的轉到C小姐的銀行戶口,C小姐帳面上就有一百萬美金。
C小姐請B先生來起他的店,價格剛好又是一百萬美金,B小姐開一張一百萬美金的支票給B先生,B先生又將張支票存入A先生銀行裏,所以B先生的戶口裏有二百萬美金。
由於某種原因導致物料上漲,建築費要將到200美金,C小姐又再向A先生銀行借一百萬美金。A銀行過帳給C小姐,C小姐過帳給B建築商,B建築商又再存入A銀行。
最後B先生戶口裏有三百萬美金,而銀行實際上只有一百萬美金,這一百萬現金從來都沒有出過銀行。
根據目前的美國銀行法,這種作業還可以才重複七次。所以就算銀行的保險庫從頭到尾只有一百萬美金,但這個承包商的戶口最後可以達到10,000,000美金。銀行每次真正持有$1的時候,就能夠放貸$10;換句話說,也代表我們銀行戶口上看到的那些金錢,有超過九成其實只是數字,而沒有實體的硬幣或鈔票舉例來說,若今天匯豐銀行的所有存戶都突然要求結清戶口、提拎現金,匯豐銀行就會立刻倒閉(除非政府介入拯救)而且,產業龍頭的英國駿懋銀行,德意志銀行、花旗銀行、世界任何銀行都是如此。
這聽起來就像是巨大的龐氏騙局(俗稱老鼠會),但如果你覺得這就是騙局一場,那麼可以說整個現代經濟就只是一場騙局。但事實上這不是詐騙案,而是令一次人類想像力的驚人發揮。真正讓銀行以及整個經濟得以存活,甚至大發利市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信任」就是世上絕大多數金錢的唯一後盾。而A銀行B建築C小姐之間的整個經濟運作,都是基於「信任着一種想像的未來」。
——————————————————————————————
所謂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認為資本(capital) 與財富(wealth)有所不同。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各種金錢物品和資源。例如,如果有位法老王把所有的資源,拿來打造一座不具生產力的金字塔,他並不是資本主義者。某個海盜打劫了一條西班牙寶船,把一箱箱的金幣埋在小島上,他不是資本主義者。但是如果有個辛勤工作的工廠工人,把收入的一部份拿去投資股票,他就算是資本主義者。
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如果想存活,就得不斷提高產量,就像是鯊魚,如果不一直游動,讓水通過鰓裂,就會窒息。然而光是生產還不夠,生產出來之後還有人買,否則工廠都會關門大吉,為了避免這種災難,確保不管什麼新產品都要有人買帳,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
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倫理,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將這兩種秩序合二為一。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應我們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導原則,則是「購買」。
——————————————————————————————
後記
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為,實在沒有太多可令人自豪的事。雖然我們主宰了環境,增加了糧食產量,蓋起城市,建立帝國,還創造了無遠弗屆的貿易網,但是全球生命苦難減少了嗎?一次又一次,雖然整體人類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卻不一定能改善個別人類的福祉,而且常常還有其他動物深受其害。
我們讓自己變成了神,不用對任何人負責,唯一能節制我們的只剩下物理定律。正因如此,我們對周遭的動物與生態系掀起一場大災難,只為了追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卻又從來沒得到真正的滿足。擁有神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至險,恐怕莫此為甚。